观照我们这一念心性,在大乘经典上说我们这一念心的相貌是真妄和合,它有两个相貌:第一个真如的相貌,真如的相貌是我空、法空相应的一种无私的心理,所发动一切的作用都是安乐的;另外一个相貌是无明,就是以自我为意识的一种私心,我们随顺自我意识的欲望所发动的一切业力,都会招感三界的痛苦。
所以所谓的生死是由无明所招感,所谓的涅槃是由真如所变现。所以从这样的观照,我们知道改造我们的内心就变成是我们修行主要的目标,如何把我们依止自我意识的这种自私的心理、保护自我意识的心理消灭,而改成一种平等无私的大悲心,这就是我们整个努力的目标。
要改造我们的心性必须要假借事相的修行,所谓的借事修心,所以就是第三个行动力,佛陀的慈悲就制定了三聚净戒,所谓的摄律仪戒、摄善法戒、摄众生戒,我们透过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数数的造作、数数的修行,就能够把我们内心的无明慢慢的消灭,把内心的真如慢慢的开敞出来,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正确的走上无上菩提的道路,也就慢慢的离苦得乐。这就是我们整个菩萨戒的修行有三种力量──誓愿力、观照力跟行动力。
己三、障布施摄
庚一、不知报恩戒
辛一、有违犯
壬一、染违犯
这一科「障布施摄」是属于行动力的摄众生戒,这当中有四科:同事、爱语、布施、利行,这是摄众生戒的第三个方便。
首先我们解释布施的体性,在《瑜伽师地论》上说:什么叫布施呢?「谓诸菩萨,不顾自身一切资具,以所有无贪之施,及其所化身语二业。」所谓的布施就是一个菩萨能够不顾自身的资具,他对于自己所受用的财物、或者种种生活的资具不会珍惜爱着,他会以一种无贪之施,就是依止这种施舍的心情来发动他身业跟口业的行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