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初在朝中,文安之与文震孟关系极好,文震亨也是才子,书画造诣了得,崇祯朝时任中书舍人等职,也与文安之关系不错。
本来北都亡后他在乡隐居,后来出来响应鲁监国,如今是南京礼部郎中,震孟的两个儿子文秉文乘兄弟也是江南才子,当初还与黄宗羲等在南京一起联名上书《留都防乱公揭》,后来也出来抗清,如今与兄弟皆是詹事府官员。
正聊着,文安之的长子文协吉从外面进来,还很兴奋。
他今天去会友,结果听到外面的纷纷议论,赶紧回来。
“内阁六位殿阁大学士、六位协办大学士全都外出?”文震亨都不由的十分惊讶,这位六十岁的老头,书画造诣直追曾祖文征明,可听到这消息也不由的惊讶的声音都变了。
“这从没有过这样的先例啊,哪朝哪代也没这样啊!”
文秉也不由的道,他今年四十,也就比文安之年纪轻岁而已,当初崇祯朝在京时,他们俩以同族兄弟相称,关系也很好,文秉长于诗赋,擅长史学,这几年已经写了好几本书。
“直接整个内阁更换,确实过于惊人,不太可能吧?”
说着,文安之次子文逢吉冲了进来。
“宣麻拜相,宣麻拜相了。”
唐宋故例,拜相命将,用黄、白麻纸写诏书公布于朝,称为宣麻。
宣麻向来便是读书人最高追求。
北宋蔡京被贬后,曾做过一首词,
金殿五曾拜相,
玉堂十度宣麻,
追昔往日谩繁华,
到此翻成梦话。
唐宋时,草拟诏书的是翰林学士,甚至还特设翰林学士承旨,而到了明朝,因废丞相,国事繁杂,皇帝处置不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